暑运首月见证流动中国蓬勃活力
七月流火,暑运正酣。自7月1日至7月31日,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4.41亿人次,同比增长4.3%,日均发送1421.3万人次。这组沉甸甸的数据,不仅记录着探亲流、旅游流、学生流交织涌动的出行热潮,更折射出中国经济社会的强劲韧性与蓬勃活力。在这场年度运输“大考”中,铁路部门以科学调度的智慧、区域联动的魄力、特色服务的温度,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民生答卷。
运力调度:精准施策筑牢出行基石。面对“三流叠加”的运输压力,铁路部门以“提前谋划+动态调整”组合拳,构建起坚实的运力保障网。在三季度列车运行图基础上,暑期临客运行图的精准实施,让全国铁路日均开行旅客列车达11416列,同比增长9.3%。这一数据的背后,是新线新站潜能的充分释放——京哈高铁京沈段、沪昆高铁杭长段的高标运行,渝厦高铁重庆东至黔江段、重庆东站的高效投用,如同为铁路网注入新鲜血液,大幅提升了运输效能。
更值得称道“数据驱动”灵活调度。铁路部门通过深度分析12306售票大数据,精准捕捉旅客出行需求,在热门方向、区间和时段及时加投运力。这种“按需供给”模式,既避免了运力浪费,又确保了旅客“走得了、走得畅”,都是对“人民铁路为人民”宗旨的生动践行。
区域联动:高铁成网激活发展动能。高铁网络的不断完善,正重塑着区域经济地理格局,在暑运中展现出强大的联动效应。在华东,长三角铁路部门通过延长列车运行区间,让上海至菏泽东的高铁列车顺利开行,使山东临沂、济宁、菏泽三市首次实现高铁直达长三角。这不仅缩短了时空距离,更打通了区域间人员往来、产业协作的快速通道,为长三角与周边省份的协同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华中,国铁郑州局依托“米”字形高铁网优势,针对旅客“微度假”“轻旅游”的新需求,加大京广高铁、济郑高铁等线路的公交化开行力度。这种 “随到随走” 的出行体验,不仅便利了群众短途出行,更带动了沿线旅游资源开发和消费市场繁荣。高铁成网带来的,不仅是出行方式的变革,更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遇,让流动的要素成为激活地方经济的“金钥匙”。
特色服务:创新举措提升出行体验。暑运不仅是运输任务,更是服务品质的试金石。铁路部门推出的一系列特色服务,让旅途充满温度与惊喜。南昌局“玩转赣闽旅游套票”,以7款灵活组合的计次票,让旅客9天内一票畅游赣闽热门城市,这种“铁路+旅游” 创新模式,既便利了游客出行,又拉动了沿线文旅消费。乌鲁木齐局“天山号”“新东方快车”等特色旅游列车,采用“一铺到底、车随人走”模式,让旅客尽享大美新疆风光而无需频繁换乘搬运行李。这些专列不仅是运输工具,更是移动的“风景线”,让每一段旅途都成为美好的记忆。
跨境出行:钢铁驼铃架起友谊桥梁。中老铁路跨境游的火热,成为这个暑运的一大亮点。7月上半月,磨憨铁路口岸验放出入境旅客近1万人次,其中超六成以旅游为目的,学生游、家庭亲子游、银发游成为主流。不仅便利了两国人民往来,更带动了沿线旅游、贸易等产业发展,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成果。
从国内到跨境,铁路运输网络的不断延伸,正让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中老铁路的繁忙景象,与广深港高铁、中蒙中俄中越国际列车的稳定开行一道,勾勒出一幅内外联动的开放图景,彰显着中国坚持对外开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与担当。
暑运首月的成绩单是铁路部门担当作为的见证,更是中国经济社会活力的缩影。在接下来的暑运征程中,随着铁路服务的持续优化、运输能力的不断提升,这条钢铁大动脉必将继续承载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流动的中国注入更强劲的动能,书写出更加精彩的发展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