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三北”生态工程建设 着力打造绿色草原铁路
呼和浩特6月26日电 (常乐)碧空白云之下,复兴号列车飞驰在茫茫草原中——这是日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内蒙古印象”摄影展上的一部作品。这一摄影作品创作的背后,印刻着草原铁路在绿色发展之路上取得的优异成绩: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栽植各类沙生植物96万株,治理59.79%沙害线路,铁路沿线绿化覆盖面积达6314.76公顷。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今年在内蒙古考察时指出,“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
近年来,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党组部署要求,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大力服务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将客货运输钢铁大动脉打造成为一条条绿色长廊,助力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
翻开中国地图,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的万里风沙带,是中国荒漠化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的攻坚之地。呼和浩特局集团公司管内包兰、临哈、集二、集通等铁路正位于这条风沙带上,穿越库布齐、乌兰布和等5个沙漠地带。想要保证6920.7公里铁路运输安全,绕不开893.52公里极其严重的沙害区段。
消除沙害隐患,打通草原铁路运输大动脉梗阻,助力“三北”生态工程良性循环。呼和浩特局集团公司全力构建铁路沙害综合治理体系,将系统性工程与生物措施结合起来,按照沙害严重程度分阶段推进,以工程措施为先导,在沙害严重区段设置刺线围栏防护,在沙害一般区段进行围栏封育,为自然植被提供休养生息条件;在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地段,设置草方格沙障或尼龙网格工程措施,固定地表流沙;同步推进生物措施,在防护林带范围栽植高防沙网格,播种梭梭、沙拐枣、柠条等耐旱植物,达到固沙目的。他们在临哈铁路临额段种植灌木,修建固沙土工网格和阻沙高沙障,线路沙害限速地段由108公里减少到5.5公里;在集二铁路国际联运干线种植沙蒿、柠条等固沙植物,截至目前集二铁路沿线沙害治理率达99.6%。10年间,呼和浩特局集团公司在防沙治沙中累计投入27916万元,新建高沙障1591公里、防沙网格2663万平方米,为“三北”生态工程建设按下了“快进键”。
坚持植树造林,建设绿色美丽北疆铁道线,助推“三北”生态工程重点治理区实现“绿进沙退”转变。呼和浩特局集团公司积极加强路地协作,协助各盟市区域城市建设和环境治理规划,配合做好铁路沿线环境整治和绿化工作;成立绿化委员会,组建6支造林专业队伍,建立造林管护制度,加强林木日常抚育管理,制定管理考核办法,将林木抚育责任落实到人。针对内蒙古东西跨度大、气候条件复杂的情况,他们按照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选用本地区天然分布树种或者已引种多年的外来树种;科学配置树种,采用内灌外乔、针阔混交的方式,实现春季有花、冬季见绿、四季常青;依托黄河水资源,在包兰铁路沿线建扬水站、铺滴灌网,开展人工造林、植绿固沙,有效恢复了周边生态环境。10年来,呼和浩特局集团公司累计投入12238万元,植树52万株,主要干线绿化率由73.71%提升至93.4%,在构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中书写下浓重的一笔。
坚持绿色理念,传承铁路治沙绿化宝贵经验,在“三北精神”中注入铁路“基因”。打好“三北”攻坚战是“一盘大棋”,铁路责无旁贷、冲锋在前。面对防沙治沙这个世界级难题,一批又一批铁路人奋勇担当、实干作为:扎根乌吉线的王全忠、在包兰铁路治沙岗位坚守40年的王富才、誓要把临策沙海变绿洲的张宏杰……他们的奋斗故事,成为草原铁路奋进新征程的不竭动力。在“三北”生态工程六期建设和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的关键节点,呼和浩特局集团公司发布了“十四五”期间的规划纲要,明确了新时代有序推进绿色铁路发展的方向:以“全面推动绿色发展”为指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贯彻铁路绿色发展要求,充分发挥铁路绿色环保优势,大力提升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强化生态保护和减污降碳,积极研究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有序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铁路建设。
一茬接着一茬,前赴后继地干。在“三北”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草原铁路人辛勤耕耘,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运力保障。据统计,草原铁路管内客车开行对数从2012年的42.5对增长到2022年的125对,日均装车从7815车增长到10858车,二连口岸站年度进出口运量从875万吨跃升至最高1605万吨,为边疆草原人畅其行、货畅其流奠定了坚实基础。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