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岭天路绘美丽生态画卷

发布时间:2025-11-21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浏览量:19 发布者:

“驱车行驶在219国道云南段,仿佛与天地对话,与山河共呼吸。”来自北京的旅居者李长明站在怒江大峡谷观景台上,望着云雾缭绕的山峦感慨道。这条纵贯云南险峻山川的交通大动脉,正以其壮美与坚韧,向每一位行者诉说着“诗与远方”。

219国道云南段全长2624公里,穿越7个州市、23个边境县。按照交通运输部提出的2025年年底前219国道三级及以上公路占比提高到85%的任务要求,云南省公路局先后两轮开展普通国道建设“百日攻坚”大会战,遵循“一项目一方案”原则,全力推进19个项目开工建设,确保完成年度改扩建任务。云南省交通运输厅秉持“优质工程、优质服务、绿色人文”原则,全方位推进219国道建设,致力将其打造成凝聚人心的“新纽带”、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三级责任链条高效推进

“219国道云南段,承载着兴边富民、促进民族团结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省公路局党委书记杨保表示,省公路局将其作为全省重点工程,构建起“省级统筹、属地负责、指挥部实施”的高效推进机制,健全三级责任链条,确保项目高效推进。

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项目推进会,省交通运输厅负责同志带队赴有关部门对接争取支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省级工作专班,实施“任务清单化、清单责任化”管理机制,形成清晰的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链。

沿线各级公路主管部门负责同志深入践行“一线工作法”,深入隧道掌子面、桥梁架设点、路基施工现场,第一时间协调解决影响施工进度的“卡脖子”问题;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实行“周通报、月调度、季考核”,对各标段核心指标进行动态跟踪和量化评比,确保压力传导到位、责任落到实处。

“修路+治污+富民”三赢

“交通建设要与自然和谐共生。”云南省普通国道公路建设指挥部指挥长粟海涛说。项目坚持“最小破坏、最大保护”原则,通过技术创新化解生态敏感区建设难题。

黄勐项目是穿越热带雨林的“生态隧道”。设计团队提出“低干扰、高融合”方案,采用高架桥跨越雨林沟谷,桥墩位置避让古树名木,并为亚洲象等动物预留迁徙通道。泸腾项目则如横跨怒江峡谷的“悬浮丝带”,以高达85%的桥隧比减少山体开挖,主桥采用单跨悬索结构,避免在江中设墩,呵护怒江生态。

在生态更敏感、民族聚居更密集的路段,设计团队以“修复与共生”为核心,探索公路与社区、自然深度联结。绿春至金平项目穿越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计生态廊道连接碎片化栖息地,根据红外相机监测数据,设置下沉式兽道、树冠廊桥和两栖类动物隧道,满足黑冠长臂猿、巨松鼠等不同物种的通行需求。个旧至马关项目重点解决矿区土壤污染与地质灾害,将采矿废料转化为路基填料,并通过固化技术处理重金属,实现“修路+治污+富民”三赢。

技术细节彰显生态智慧。在勐醒河段,一座长1.2公里的桥梁穿过望天树群落。设计团队采用“无人机测绘+BIM建模”定位每一棵珍稀树木,桥墩如“绕树起舞”般错位布置。西盟至孟连段的佤山云中隧道,设计灵感来自佤族织锦图案,隧道灯采用红黄蓝三色渐变光线,模拟自然晨昏变化,缓解驾驶员视觉疲劳。

精细管理 匠心铺坦途

“219国道建设不仅是一条公路的升级,更是一场关于现代工程管理的深度实践。”云南省公路局局长吴咏星说。一场以“精细管理、攻坚克难”为核心的提质改造攻坚战,在滇西高山深谷间有序展开。

面对线性工程跨度长、协调面广的挑战,云南省公路局创新建立“省局—属地公路局—现场指挥部”三级管理模式。省公路局负责宏观统筹与资源要素保障;市县两级公路局发挥地方协调优势,优先把专业技术及管理骨干配置到项目建设指挥部;现场指挥部作为“神经中枢”,拥有充分现场决策权。这一架构实现“纵向贯通、横向融合”,有效解决了以往工程中的“断点”“堵点”问题。

项目团队秉持“一项目一方案”的精准施策原则,通过BIM技术进行可视化施工模拟,利用无人机实时监控边坡稳定性与工程进度,在关键结构物上安装传感器,实现应力、位移数据的自动采集与分析;建立了从材料准入、工序验收再到成品检验的全程可追溯闭环,确保每一车料、每一方混凝土都符合设计要求。

项目创新采用“EPC+长周期养护”建设模式,将设计、施工与后期养护责任“打包”赋予同一主体,从机制上杜绝“重建设、轻养护”的弊病。全线推行“红线管理”清单制,对高边坡、深基坑等重大风险源进行挂牌督办。在环保方面,项目坚持“避让—减缓—补偿”原则,表土剥离循环利用,弃渣场先挡后弃,施工便道及时进行生态恢复。

科技赋能 提升建设质效

“219国道云南段串联起丰富的旅游资源、厚重的红色文化、多彩的民族风情以及重要的边境口岸,其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战略地位举足轻重。”粟海涛表示。

在泸水至腾冲二级公路高黎贡山腾越隧道建设中,项目团队以“安全+”为导向实现创新突破: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测等技术进行精准勘察,建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针对软弱围岩和高压富水段,研发自适应支护体系,结合微震监测、光纤传感等技术,实时掌握围岩变形情况;引入全电脑凿岩台车、混凝土湿喷机械手等先进设备,提升施工精度和效率。

在景迈山自然保护区和元阳哈尼梯田世界遗产区域,项目实现了“绿色+”的创新突破。充分运用GIS分析和生态敏感性评价,优先选择对生态影响最小的方案,采取隧道、桥梁等方式穿越生态敏感区。采用“隐入式”设计,使道路与古茶林景观相协调;创新使用本土植物进行边坡绿化,建设生态排水系统,设置动物通道,修复生态廊道。

在马关、西畴等民族地区和边境县市,219国道提质改造中融入丰富的“民族+”元素。在道路景观、服务区建筑、标志标牌中,巧妙融入佤族牛头、傣族孔雀、壮族铜鼓等文化符号,打造“一县一特色”的文化长廊。结合沿线资源优势,布局特色产品展销区、民族手工艺体验点,为民族工艺品搭建展示平台。

项目推广使用高性能混凝土、长效防腐钢材等新材料,应用路基智能压实、边坡自动化监测等新工艺,引入3D摊铺、无人驾驶压路机等新设备。一线建设者发挥优势,创造了可调节式模板支架、便携式检测装置等小发明,解决了诸多施工难题。

当车辆驶过雪山草甸,当游客为美景惊呼、为舒适出行感受点赞,这条“云岭天路”正以其壮美与坚韧,讲述着中国工程的智慧与温度。它承载着云南交通强省的梦想,映照着建设者“尊重自然、精益求精”的匠心,在云岭大地上描绘着一幅幅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