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速453公里!中铁四局助力中国高铁刷新世界纪录
2025年11月5日,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盛大开幕。在此次盛会上,CR450科技创新工程精彩亮相,以创新互动视角和丰富沉浸体验展示了中国高速铁路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观看和互动体验,成为本届展会的亮点之一。
备受瞩目的CR450动车组,近期在中铁四局参建的沪渝蓉高铁武宜段开展运用考核时,跑出了动车组单列时速453公里、相对交会时速896公里的惊人成绩,一举刷新了目前全球最快高铁动车组时速纪录。
沪渝蓉高铁武宜段作为长江沿江高铁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线全长313公里。中铁四局承建的沪渝蓉高铁武宜段2标位于湖北省汉川市,正线全长41.3公里,主要施工任务涵盖桥梁、新建线路、路基以及全线铺轨等。
开工以来,项目部在六次激励约束考核中均获甲级,五次获评铁路施工企业信用评价A+,并荣获“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杯”“中国中铁红旗项目部”等荣誉称号。
项目部树立“开工必创优、匠心造精品”理念,坚持在科技引领和智能建造上下功夫。2022年11月21日,国内首个悬臂智慧造桥机顺利通过试验认证。该造桥机由中铁四局自主研发,以工厂化制造为基础,自动化技术为手段,信息化监控为保障,对传统挂篮施工进行设备及系统的全面升级,有效推动了桥梁建造的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和工艺工装标准化。相较于传统悬臂现浇梁,智慧造桥机结构简单、组装拆解便捷,能实现造桥机自动走行、实时监控、故障即停、精准控制走位等功能,综合效率提高20%以上,实现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跨越式转变。
在汉川东制梁场信息化中心,远程监控平台格外引人注目。智能化切割、凿毛一体化机器人施工作业,产业工人操作遥控器密切关注凿毛进度,工程技术人员在系统上快速录入相关数据。该梁场通过研发12套智能化设备,改进8项施工工艺,聚焦铁路箱梁智能建造全生命周期,提升了智能建造和信息化管理水平。相较于传统梁场,劳动力投入减少约40%,生产效率提升约30%,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
为加强智慧化建设,梁场依托中铁四局大商务数智管理平台,构建数智建造体系。平台融合“云、物、大、移、智”前沿技术,借力“互联网+”和中铁四局信息贯通工程,搭建预制构件生产管理系统,初步实现生产过程可视化、施工流程标准化、业务管理数字化、机械设备智能化、管理决策智慧化,在提升效率的同时打造出智慧梁场实践样板。
在钢筋加工场,梁场运用智能化设备,实现钢筋高效率、高精度、智能化加工。相较于传统梁场,劳动力投入减少约40%,生产效率提升约30%,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
中铁四局建设者秉持“一盘棋”思维,统筹推进施工与生态保护。在规划拌和站时,通过搭建封闭式料仓、安装门式车辆冲洗设备、增加污水处理设备、采用智能化监控系统等,有效控制混凝土生产造成的污染。现场设置环境监测仪,实时监控温湿度、噪声和扬尘,并建立标准化垃圾收集与清运机制,保障绿色施工。此外,高质量推进弃渣场建设,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和流程、措施进行表土剥离与存放、沟底排水等施工,持续强化过程管控,切实筑牢生态保护屏障。
沪渝蓉高铁武宜段通车后,武汉至宜昌将由原来的2小时缩短至1小时左右,推动沿线多个城市迈入高铁时代,对服务支撑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促进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崛起战略支点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来源:中国中铁四局政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