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衡沧港城际铁路:毫米级下穿京沪高铁,箱梁架设突破800孔创佳绩

发布时间:2025-09-17 来源:国铁路网整理 浏览量:65 发布者:

2025年9月15日,在石衡沧港城际铁路建设现场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由中铁六局丰桥公司承建的4标段箱梁架设成功突破800孔大关。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在跨越既有铁路线的复杂施工中,项目团队凭借自主创新的“架桥机低位驮运下穿”技术,实现了在运营高铁下方仅0.644米极限净空的安全穿越,这一壮举标志着我国高铁桥梁施工技术迈上新台阶。

城际铁路: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关键纽带

石衡沧港城际铁路作为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重点工程,承载着区域协同发展的重大使命。全线建成后,它将构建起石家庄至沧州、黄骅港的高效客运通道,极大地提升区域联通效率。对于沿线地区而言,这不仅是交通出行的便利升级,更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它将促进区域间的人员流动、物资交换和信息共享,优化港口集疏运体系,为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极限挑战:下穿京沪高铁的艰难征程

本次施工的关键控制性工程——郭庄跨朔黄铁路特大桥215号至220号墩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该墩段需下穿我国最繁忙的高速铁路之一“京沪高铁”,此处桥面与京沪高铁箱梁底净空仅8.544米,而常规架桥机高度达11.2米,这意味着常规架桥机根本无法直接通过。更为棘手的是,施工必须在不影响京沪高铁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完成,这无疑给工程团队出了一道难题。

京沪高铁作为我国高铁网络的重要干线,其运营安全至关重要。任何施工活动都不能对其产生丝毫干扰,否则将影响整个高铁网络的正常运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因此,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和严格的运营条件下,安全、高效地完成下穿施工,成为了工程团队必须攻克的最大难点。

创新突破:“动态改造 + 低位驮运”的智慧方案

面对重重困难,中铁六局丰桥公司项目团队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经过反复研究和论证,提出了“动态改造 + 低位驮运”的创新方案。

首先,团队利用70吨汽车吊精准拆除架桥机2号、3号支腿曲腿,将主梁下降至驮架最低位,成功将设备高度压缩至7.9米。这一步骤需要极高的精度和操作技巧,稍有不慎就可能对架桥机造成损坏,影响后续施工。

接着,以运梁车驮运整套设备缓慢穿越京沪高铁下方。在穿越过程中,经精确测算,最终通过时架桥机顶部与京沪高铁梁底仅余0.644米间隙,实现了“毫米级”安全跨越。这0.644米的间隙,不仅是对施工精度的极致考验,更是工程团队智慧和勇气的见证。

穿越后,团队迅速进行液压顶升复位和支腿重组,恢复架梁作业。整个过程犹如在高铁路网下做微创手术,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容不得半点差错。

科技护航:智能化监测保障运营安全

为了确保京沪高铁的运营安全零干扰,项目团队全程采用智能化监测系统。该系统对京沪高铁轨道位移、沉降进行实时数据采集,一旦发现任何异常情况,能够立即发出警报,以便工程团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通过智能化监测系统的应用,工程团队能够实时掌握京沪高铁的运营状态,为施工提供了有力的安全保障。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科技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也彰显了工程团队对施工安全的高度重视。

展望未来:交通动脉助力区域腾飞

截至目前,石衡沧港城际铁路4标段已累计完成箱梁架设800孔,工程整体进度稳步推进。这条联通冀中南与渤海湾的交通动脉,建成后将大幅缩短城乡时空距离,强化区域经济协作。

对于沿线百姓来说,它将提供更便捷、舒适的出行选择,让人们的出行更加高效、快速。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它将促进产业转移和升级,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推动沿线地区的经济繁荣。

石衡沧港城际铁路的建设,是我国高铁建设领域的又一重要成果。它不仅展示了我国在高铁桥梁施工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和领先水平,也为未来复杂区域高铁网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条交通动脉将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为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来源:《工人日报》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