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百铁路红水河大桥迎关键节点:世界最大跨度铁路拱桥两岸同步筑基

发布时间:2025-08-03 来源:国铁路网整理 浏览量:43 发布者:

8月1日,随着广西岸7#墩拱座首根斜桩混凝土顺利浇筑,贵州黄桶至广西百色铁路(黄百铁路)红水河铁路大桥正式进入两岸同步施工阶段。这座主跨570米的世界最大跨度铁路专用拱桥,继贵州岸6#墩斜桩完工12天后,实现关键性技术突破,为全线建设按下"加速键"。

毫米级精度锻造"巨型拱腿"

此次浇筑的广西岸7#墩斜桩与贵州岸采用相同技术标准:6.8×7.4米拱形截面以25度倾角嵌入钙质粉砂岩层,桩底扩大头尺寸达6.8×8.9米,相当于在地下浇筑一座"斜立式三层小楼"。每根斜桩需一次性灌注945.4立方米C40混凝土,施工团队采用贵州岸验证成功的"全流程温控体系",通过预埋冷却水管、分层分段浇筑等措施,将混凝土内外温差控制在20℃以内,有效防止大体积混凝土开裂。

水上运输破解峡谷施工难题

面对红水河峡谷特殊地理环境,项目团队创新采用"水上-陆地"联运方案:360吨级汽车渡船每日往返12趟运输混凝土,较陆地绕行节省4小时;通过北斗定位系统实时监测渡船航迹,确保在宽度仅300米的河段精准避让航道。针对七月持续40℃高温,技术团队优化配合比设计,添加抗裂纤维与高效减水剂,使混凝土初凝时间延长至12小时,满足长距离运输需求。

智能监测筑牢安全防线

施工期间,现场部署5G+物联网监测系统,对斜桩沉降、混凝土温度等28项参数实时采集分析。专职安全员通过智能安全帽内置芯片,实时定位人员位置并监测体温,防暑降温点每500米设置一处,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急救设备。两台车载泵同时作业时,技术人员利用超声波检测仪对混凝土密实度进行扫描,确保单桩承载力达3.6万吨以上。

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西通道关键工程,黄百铁路全长315公里,桥隧比达72.5%,其中贵州段桥隧比更高达81.6%。项目建成后,贵州北部至北部湾港的铁路运输距离将缩短400公里,年货运能力提升1500万吨,为川渝黔地区开辟一条通江达海的新走廊。

(参考来源:中铁大桥局)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的所有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