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光里的相逢
(国铁路网 交通运输新技术网通讯员 周蓉蓉)第一次踏进维吾尔族阿姨巴哈尓古丽·图尔贡的院门,是个初秋的午后。阳光穿过院内葡萄架上的枝叶,在青砖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飘着淡淡的院内花香。推开门,就见她独自坐在铺着石榴花纹羊毛毯的土炕上,看见我进来,阿姨难掩兴奋的握着我的手,嘴里说着流利的“亚克西姆西兹(你好)”,墙角桌上的玻璃容器擦得锃亮,可这满室的鲜活里,却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空落----那是儿女在外务工的独居老人,儿子虽说在村委会工作,离小队的距离不足两公里,但工作的繁忙,却让他回家看望妈妈的时间少之又少,偌大的院落伴随的是常常会有的、安静到能听见时钟滴答的孤独。
可当她抬头瞧见我,原本略带倦意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像突然被点亮的油灯,脸上漾开极热情的笑,嘴角的皱纹都挤成了温暖的弧度。她忙不迭地放下手里的活计快步走过来,粗糙却温暖的手紧紧拉着我,掌心的老茧蹭得我手腕发痒,却又格外踏实。不由分说地把我按到炕上,转身就从炕边的袋子里掏出蜜糯糯的无花果,又指着桌上刚摘的无核青葡萄,用蹩脚的国通语笑着对我说:“丫头,吃!甜得很!自家院子里种的!”一边说一边往我手里塞,塞得我两手满满当当,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我听不太懂的维吾尔语,可那语气里的热忱,像一股暖流,顺着耳朵往心里钻。
我笨拙地用刚学的几句维吾尔语回应“热合麦提(谢谢)”,她听了笑得更欢,拍着我的手背直点头。她示意我快吃,自己则坐在旁边,笑眯眯地看着我,时不时伸手帮我拂去落在肩上的头发,那动作自然又亲昵,仿佛我们不是初次见面的陌生人,而是分别许久的亲人。虽然我们之间言语不通,但她的热情像夏日最烈的阳光,直直照进心里,把那点孤独的影子都驱散了不少。看着她忙前忙后,眼里满是对我的欢迎与疼爱,我心里又感动又酸涩。感动这份素昧平生却毫无保留的热忱,酸涩她把对儿女的牵挂,悄悄藏在了对一个陌生丫头的温柔里。
阳光渐渐西斜,透过窗户洒在她银白的发丝上,镀上了一层暖金色。我们相拥坐在炕头上,影子落在花毯上,紧紧挨在一起。那一刻,屋内的色彩仿佛都鲜活了起来,地毯上的花纹、玻璃容器的光泽以及手里香甜的水果,都浸透着温暖的光。这温暖包裹着我,让我忽然明白,驻村的意义从来不是简单的工作,而是在这样的午后,与一位陌生阿姨因真诚相遇,用真心换真心,让孤独的角落照进暖光,让不同民族的我们,在彼此的生命里,留下一段珍贵又温暖的回忆。
在驻村的这段日子里,我深切感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情与淳朴,也收获了许多难忘的瞬间和珍贵的情谊。不由得想起初到驻村地点,心中满是忐忑与期待。然而,当我踏入这片土地,迎接我的是一张张真诚的笑脸和一双双温暖的手。就像和维吾尔族阿姨相处的时光,她总是热情地拉着我,分享家里的美食,给我讲述当地的民俗与故事。
这里的人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着他们的善意。每次入户走访,村民们都会热情地邀请我进屋坐坐,端上自家种的水果、做的酸奶。他们会细细询问我的生活情况,关心我的工作,那股子热情,仿佛冬日里的暖阳,瞬间驱散了我所有的陌生与不安。
驻村的生活,因为有了这些热情的村民们,变得格外充实和有意义。我不仅在工作中了解到基层的实际情况,更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情感。这份热情,是我驻村工作中最宝贵的财富,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为村民们服务的决心,期待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能和大家一起,为村庄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