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领跑世界书写美好篇章 ​ ​

发布时间:2025-09-02 浏览量:100 发布者:周运华

        近日,日本媒体发文指出,在高铁领域的激烈竞争中,日本处于下风。日本媒体公开承认在曾引以为傲的高铁领域落后于中国,这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是近年来全球高铁市场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曾经,日本新干线是高铁的代名词是“日本制造”的王牌。如今,却正被中国系统性、全产业链的后发优势所取代。中国高铁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到全面自主创新,实现了惊人的跨越式发展,已然成为领跑世界“钢铁巨龙”。

       回首往昔,中国高铁起步之时,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但中国人骨子里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以坚定的决心踏上了探索与奋进之路。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到对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创新,每一步都凝聚着无数科研人员、建设者的心血与智慧。复兴号的成功研制与运营便是中国高铁自主创新的标志性成果。复兴号采用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84%,由此建立了完整的中国高速列车技术标准体系。这意味着中国高铁拥有了自己“大脑”和“心脏”,不再受制于人。如今,中国主持制定了国际铁路联盟(UIC)全部13项高铁系统级国际标准,构建起涵盖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运营管理的全链条技术体系。在高速接触网设计、系统调试等核心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为世界最大的高铁网提供了强大的电力供应保障;成功研发涵盖时速200 - 350公里不同速度等级和运行要求的高铁列车运行控制技术,构建了列控系统技术体系和装备体系。一系列的技术突破,让中国高铁在世界舞台上站稳了脚跟,成为技术创新的典范。​

       中国高铁的飞速发展,首先造福的便是广大百姓。如今,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4.8万公里钢轨纵横延伸,营业总里程占全球70%以上,“八纵八横”高铁网主体框架已然形成,覆盖全国97%的50万以上人口城市。这张庞大而便捷的高铁网,深刻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模式。“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曾经诗人笔下的夸张想象,如今借助高铁成为了普通人日常出行的真实写照。京津通勤族清晨送孩子上学后,能从容踏上高铁奔赴职场;周末午后的车厢里,满载着游客和从远方带回的特产;每逢佳节,“公交化”开行的列车,让 常回家看看”变得触手可及。高铁不仅缩短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更让亲情的传递变得更加及时与温暖。与此同时,高铁也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广深港高铁串起“上午饮早茶、中午游维港、晚上赏灯光秀”的湾区生活新图景;中老铁路开通三载,口岸居民收入飞快增长;郑渝高铁穿山越岭,山区发展的希望在升腾。有测算显示,高铁投资带动效应显著,每亿元投入可撬动数倍关联产业增长,创造大量就业岗位。钢轨延伸之处,希望在生长,幸福在蔓延。​

       不仅如此,中国高铁积极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推动高铁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亮丽名片,让世界共享高铁带来的美好。从印尼雅万高铁到中老铁路,从蒙内铁路到匈塞铁路,中国高铁技术已惠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在国际合作中,中国高铁不仅提供先进的技术,更注重与当地文化的融合以及人才的培养。在站房设计、列车内饰等方面融入当地文化元素,增进文化认同感;通过技术培训、合作办学等方式,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铁路专业人才,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技术团队”,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例如,雅万高铁在建设中吸纳当地劳动力超万人,培训技术人员超千名,真正实现了“技术共享、合作共赢”。中国高铁正以实际行动,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贡献中国力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

       中国高铁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新一代高速列车CR450正在加紧试验,时速400公里的“中国速度”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便能驶入现实。在智能化、绿色化等领域,中国高铁也在不断探索创新,从智能建造中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优化工程设计与施工流程,到智能运维里借助物联网、人工智能实现设备状态实时监测与故障精准诊断;从基于北斗导航的列车定位,到5G通信保障车地信息高速传输,数字化、智能化贯穿中国高铁全生命周期。同时,“高铁+新能源”绿色模式,更为全球轨道交通低碳转型提供了参考路径。​

       中国高铁从追赶到领跑,不仅是技术的跨越,更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生动体现。它给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美好幸福生活,也让世界见证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担当。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中国高铁必将继续以创新为驱动,以服务民生为宗旨,以开放合作为桥梁,不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载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驶向更加互联互通的未来。(湖北 周瑾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