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制”激活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升级赋能区域经济新飞跃
“一单到底”:打破壁垒,重构物流效率
传统多式联运中,不同运输方式、不同企业间的衔接常因单证繁琐、信息割裂导致效率低下、成本高昂。而“一单制”通过“一次委托、一单到底、一箱到底、一次结算”的创新模式,实现了铁路、港口、船运等多环节的无缝衔接。广西首张“一单制”运单的签发,让高钙石从崇左渠黎站直达河北京唐港,全程运输时间压缩、物流成本降低,企业每年节省费用超百万元。这一模式不仅简化了流程,更通过数据共享、班期透明化,让货物追踪、价格预判成为可能,真正实现了“一张单子通陆海”的丝滑体验。
“多点开花”:织密网络,拓展经济纵深
“一单制”的活力,在于其快速复制与拓展的能力。从广西到贵州,从高钙石到石膏粉、矿泉水、汽车零配件,新线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钟山—湛江—宁波”“田东—钦州港—上海港”“兴义—钦州港—洋浦港”……这些线路不仅连接了桂黔腹地与国内各大海港,更通过铁水联运将西部内陆与全球市场紧密相连。截至目前,南宁局集团公司已开通多条“一单制”班列,运输品类从大宗货物延伸至高附加值产品,形成“点线成网、覆盖全国、联通全球”的物流格局。这种“网络效应”不仅降低了区域物流成本,更让西部地区的特色产品得以高效通江达海,为“广西制造”乃至“西部制造”打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百货畅流”:品类扩容,释放产业潜能
物流是经济的血脉,而“一单制”正让这条血脉更加畅通。在田东站,产自巴马的矿泉水通过铁水联运直达上海港,此前高昂的公水联运成本被大幅压缩;在贺州,品质石粉借助“量价互保”协议和空箱统筹调配,外运周期显著缩短;在钦州港,铁路部门针对石膏粉易受潮的特性,精挑细选集装箱、优化站内停留时间,确保货物安全发运……从工业原料到生活消费品,从高时效货物到大宗商品,“一单制”以灵活、高效、低成本的优势,助力西部产业资源更便捷地走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这种“百货畅流”的景象,不仅是物流模式的升级,更是区域经济活力的生动写照。
服务升级:精细化管理,筑牢发展根基
“一单制”的行稳致远,离不开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南宁局集团公司通过“管家式”服务,直击企业痛点:在贺州,针对石料外运难题,铁路部门量身定制铁海联运通道;在梧州,优化货场道路、引入智能管控平台,将每列车装卸时间缩短30分钟;在钦州港,主动牵线公路、港口,合力护航“一单到底”……这些举措体现了“把方便带给客户,把麻烦留给自己”的服务承诺,也让“一单制”从流程优化升级为服务理念的革新。正如外勤货运员李学保所说:“精细服务不是口号,而是要让企业真正感受到物流升级的红利。”
面向未来:以“一单通”撬动高水平开放
当前,西部陆海新通道已成为连接“一带一路”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重要桥梁。南宁局集团公司持续深化货运市场化改革,探索优化“一单制”模式,在扩大规模、丰富品类、提升服务上精耕细作。从“广西制造”通江达海,到西部产业融入全球供应链,“一单制”正以物流升级为支点,助力区域经济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实现新飞跃。这张引领物流变革的“金纽带”,必将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增添更强韧性,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结语
“一单制”的实践证明,物流模式的创新不仅能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更能激活区域经济的“一池春水”。当西部内陆的货物通过“一张单子”高效抵达世界各地,当“广西制造”借助新通道走向全球市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物流的升级,更是一个开放、协同、高效的经济新生态的崛起。这条通陆达海的“黄金通道”,正以“一单制”为笔,书写着西部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