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城市足球联赛:以“球”会友,一场轻松愉快的城市文化传播

发布时间:2025-06-30 浏览量:782 发布者:边琪埕

暴雨中的常州奥体中心,三万六千名观众齐声高呼“继续战斗”,声浪穿透雨幕。球场上,由教师、快递员、程序员组成的常州队拼至抽筋仍未能破门,但看台上无人离场——这是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的一个缩影。

2025年5月启幕的这场业余足球风暴,以场均破万的上座率碾压中甲联赛,徐州对阵镇江一役更创下3万余人的观赛纪录,远超同期中超场均24371人的热度。当抖音话题#江苏城市足球联赛#播放量冲破8.2亿次,虎扑紧急上线“江苏联”频道首日流量破百万,一场始于绿茵场的狂欢,已然升华为全民参与的文化嘉年华。

一、网络热梗:地域文化的“赛博狂欢”

“苏超”的火爆出圈离不开网络上有关江苏的“散装”梗文化。当社交平台上一个个关于江苏各城市比赛的视频推广,江苏人熟悉的“散装江苏”基因被瞬间点燃。网友将历史典故与足球竞技无缝嫁接:

- 南京对阵连云港,海报标注“大圣爆烤盐水鸭”VS“踏平花果山”;

- 宿迁与徐州“楚汉相争”,淮安插话“没有韩信帮忙,刘邦未必能打过项羽”;

- 南通队一句“我以为在座只是成绩不行”,化身全网表情包。

官方更是从容“接梗”推波助澜。新华日报社制作十三市斗图海报,“南京发布”推文标题直接玩梗——《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这种“自媒体造梗—政府接梗—全民玩梗”的传播链条,让“没有假球,全是世仇”的slogan横扫社交平台。

最出圈的莫过于常州队的“汉字解构艺术”。五连败零进球后,网友逐场删减“常州”笔画:首负宿迁成“吊州”,次负南通变“巾州”,再负扬州缩为“丨州”,四负无锡终成“0州”。面对调侃,常州文旅发起 #为常州补笔画#挑战,恐龙园推出“有龙则0(灵)”主题应援,无锡甚至承诺“常州进球送洗衣机”。自嘲与幽默中,常州将竞技劣势转化为流量胜势——端午假期对扬州游客免门票,单日吸引6万人打卡恐龙园。

二、城市营销:“散装江苏”的协同进化

“苏超”的智慧在于将“散装江苏”的标签转化为城市群像的立体展示。13个地市依托历史文脉与经济特色,打造出“一城一剧本”的文旅联动模式:

文旅消费的链式反应:盐城“观赛送鸡蛋饼”带动万人打卡,常州“9.9元门票+萝卜干炒饭”套餐让特产销量翻倍;南京凭票根享购物餐饮住宿三重优惠,延长游客停留时间。端午假期仅主场6市文旅消费总额便增长14.63%。

交通网络的毛细血管:南京开通至淮安的全国首趟苏超球迷高铁专列,苏州赴连云港专列接踵而至。“跟着赛事去旅行”成为新潮流,省外球迷从深圳、黄石远道而来。

资本市场的敏锐触角:金陵体育、共创草坪等概念股连续涨停,龙蟠科技等近20家企业争相赞助。消费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共振,印证了“体育+”模式的商业潜能。

更深层的价值在于重塑地域认同。当暴雨中的常州球迷为业余球员的拼搏呐喊“继续战斗”,当“双城球迷”李峰身穿南京、连云港两队球衣同时助威,体育成为情感黏合剂。正如网友所言:“一边互扔地域梗,一边合力砍下GDP全国第二,这样的‘高级玩家’仅此一家。”

三、全民足球:草根球员书写城市史诗

区别于职业联赛,“苏超”的根基是“人民足球”。516名参赛球员中,**65%** 来自你我身边——教师、学生、快递员、个体经营者,年龄跨度16至40岁。他们白天奔波于工作岗位,晚间集训,周末代表城市出战。常州队虽屡战屡败,但球员抽筋仍奋力拼抢的画面,让球迷感慨:“比分牌是0-4,但草根球员用脚刻下的城市名字谁也擦不掉。”

这种“为家乡而战”的朴素情感,催生出惊人的参与度。第三轮南京对阵无锡,1.6万观众冒雨观赛;非球迷市民王女士直言:“不看足球,但这次必须争口气!”当赛事组织者将票价定为10元并开放二手流转,既保障惠民属性,又通过市场调节优化资源配置,让足球真正回归大众。

暴雨中的常州奥体中心,三万六千颗心随草根球员的奔跑而跳动。比分定格0-4,但看台上“继续战斗”的呐喊声却愈发震耳——这声浪中激荡的早已超越胜负。“苏超”用轻盈的姿态证明:当官方放下身段接梗玩梗,当楚汉争霸变身“小龙虾德比”,当“散装江苏”化为“十三太保”的剧本杀,文化传播便不再是生硬的口号,而是一场全民共创的欢乐盛宴。

这场始于绿茵场的实验,为城市营销写下新注脚:借公众熟知的“势”(如散装江苏),托举于体育的“体”(全民足球),再以接地气的表达“破圈”——最终在徐州奥体中心的3万人合唱与常州恐龙园的6万张免票中,完成从“流量”到“留量”的华丽转身。当十三座城市的旌旗在风中交映,人们终将懂得:最动人的江苏图景,不在GDP榜单,而在暴雨中为家乡呐喊的每一张脸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