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岭》:青藏铁路精神在银幕上的闪光致敬
在海拔4200米的雪域高原,有一群平凡英雄,他们的坚守让天路畅通无阻。在都市的喧嚣与繁华之外,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日复一日守护在海拔4200米的青藏高原上,与极寒缺氧为伴,与孤独寂寞为邻,只为保障每一列火车安全通行。
他们就是高原铁路信号工,是青藏铁路的“隐形守护者”。
国内首部高原铁路题材院线电影《开心岭》于11月21日全国公映,这部影片将镜头对准了这个鲜为人知的群体,以光影艺术诠释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
高原守望:致敬平凡的坚守
《开心岭》 作为国内首部聚焦高原铁路信号工题材的院线电影,填补了此类题材的银幕空白。
影片以海拔4200米的“开心岭”信号工区为背景,全程在青藏高原实地取景,真实再现了高原铁路信号工的工作与生活。电影通过复员军人第五小军与老信号工杨震山的师徒羁绊为主线,串联起暴风雪抢险、狼群夜袭等真实事件。在极端环境下,他们用生命守护着铁路的畅通,用行动诠释着“一生守一站,一世站一岗”的坚守真谛。
老铁道兵杨震山修完青藏铁路后便留下坚守三十余年,退役军人徒弟第五小军接过他的接力棒,在恶劣环境中继续守护铁路信号安全。这种代代相传的坚守不是偶然,而是“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在传承。
真实底色:细腻勾勒铁路人群像
真实,是《开心岭》最打动人的底色。影片没有刻意渲染英雄的“高光时刻”,而是把镜头对准了海拔4000米以上信号工区的日常。
影片中信号工在零下30℃检修设备时睫毛结霜、工具冻黏手套的细节,让观众透过大银幕感受“坚守”的重量。这些细腻的刻画,源于主创团队的用心。为真实还原高原铁路人的工作状态,影片创作团队深入一线,与铁路工人同吃同住。巫刚在体验生活后感慨:“这些高原信号工个个都是‘高原硬汉’,工具箱很沉,有时候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动,4200站点的信号工每天作业都要背着氧气瓶。”
影片通过真实的场景还原,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片冰雪覆盖的世界,感受到铁路人工作的艰辛与不易。这种极致的真实,正是影片能引发强烈共鸣的关键。
精神传承:青藏铁路精神的光影诠释
“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在一代代铁路人的传承与践行中熠熠生辉。
2021年,青藏铁路精神被纳入首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成为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力量。电影《开心岭》正是这种精神传承与践行的生动体现。影片中,老铁道兵杨震山用三十年日志书写责任,退伍军人第五小军在风雪洗礼中接过信仰火炬。“缺氧但不缺信仰” 的坚定信念,让平凡的岗位有了不平凡的意义。
出品人孟广顺表示,影片旨在“致敬以信仰坚守雪域高原的铁道兵与铁路人,传承‘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献给所有平凡岗位上的无名英雄”。
情感共鸣:多重情感直击人心
《开心岭》以师徒情、战友情、父女情、民族团结情四重情感主线,构建起丰富立体的情感脉络。这些情感线索细腻饱满,如同一条条丝线,编织出一幅丰富多彩的铁路人精神群像。在战友情中,我们看到了老一辈铁路人之间的深厚情谊;父女情则展现了铁路人家庭的温暖与牵挂。
民族团结情更是影片的一大亮点,在青藏高原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铁路人与当地各族人民和谐相处、团结协作。影片用一个小站、一条铁路串联起这一幕幕真情故事,让硬汉形象有了温度,让奉献精神有了血肉。这种情感的表达,让观众看到了铁路人不仅仅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铁路精神的内涵。
时代价值:平凡英雄的精神礼赞
在流量至上的影视生态中,《开心岭》选择直面真实的劳动者群像,这本身就需要艺术创作的勇气与定力。
影片被誉为“一部有温度、有厚度、有力度的时代佳作”,它没有停留在讲述一个故事,更让青藏铁路精神通过光影走得更近、传得更久。
光影映天路 初心传精神——西安网
对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所长赵卫防来说,这部影片是“新主流电影”的升级典范。
电影《开心岭》今日全国上映 致敬青藏铁路上的平凡英雄——新浪网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指出,影片生动诠释了中国发展的深层奥秘——千万普通人的坚守构成国家发展的“毛细血管”。
国内首部高原铁路题材院线电影《开心岭》北京首映——中国新闻网
当信号灯划破暴风雪,照亮世界屋脊的钢铁动脉,当老铁道兵与年轻徒弟在高原上相视而笑,我们看到了那种源自平凡却超越平凡的力量。老铁道兵杨震山在影片中说道:“一辈子做好一件事”。这句朴实的台词,却道尽了高原铁路人一生的坚守与奉献。信号工们的工作台是零下40℃的铁轨,工具是冻僵的手指和结冰的检测仪,却创造了连续十五年零事故的奇迹。
当观众走出影院,回到温暖的城市生活,或许会偶尔想起那些在雪域高原上默默坚守的身影,想起是他们用青春与热血铸就了我们今日美好生活的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