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大动脉上处处见证民生温度
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假期,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交出一份亮眼答卷:发送旅客762.7万人次,日均95.4万人次,加开始发旅客列车2000多列,同时完成209.5万吨物资运输。这组数据不仅是武铁的运输成果,更是全国铁路网在“客流高峰+物资保障+文旅融合”三重考验下,践行“人民铁路为人民”宗旨的生动缩影。
在全国铁路运输格局中,武铁的表现具有典型意义。作为华中地区重要交通枢纽,武铁面对8天长假里旅游、探亲、学生客流交织叠加的复杂局面,既要保障旅客顺畅出行,又要确保民生物资供应,还要助力文旅经济发展。这种“三责并行”的压力,正是全国铁路系统在节假日期间的普遍挑战。从武铁开行夜行高铁疏解长途客流,到同步运输煤炭、民生物资;从车站里的非遗文化展演,到列车上的中秋团圆活动,铁路部门用“一盘棋”思维打通了运输、服务、文旅的断点,让钢铁大动脉既有“运力速度”,更有“民生温度”。这种统筹兼顾的能力,彰显了铁路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的战略价值,也印证了“人民铁路为人民”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落实在每一趟列车、每一次服务中的行动准则。
破解运力难题,关键在于“精准”二字。武铁精准捕捉到假期客流“首尾长途多、中间中短途多”的特点,打出一套动态调整的“组合拳”,用“加法”思维化解出行压力。假期首日,针对长途客流高峰,武铁加开331列旅客列车,其中121列为夜行高铁,覆盖北京、十堰等热门方向,还将34列动车重联运行,单日发送旅客达122.1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返程高峰的10月8日,又加开354列列车,127列夜行高铁定向疏解广州、襄阳等方向客流;中间时段则聚焦省内中短途出行,通过动车组重联、普速列车加挂车厢等方式,满足旅客“周边游”需求。这种“按需调配”的运力投放,既避免了运力浪费,又确保了热门线路“票好买、车好坐”。铁路部门用科技赋能运输组织,让“走得了”成为底线,“走得好、走得安全”成为常态。
双节假期的运输考验,本质上是对服务民生能力的检验。武铁的实践证明,铁路部门不仅能扛住“大客流”的压力,更能在压力中创新服务、传递温暖。当汉口站单日发送旅客24.5万人次仍秩序井然,当襄荆高铁实现“同站台无缝换乘”,当列车上推出“腊八豆猪蹄套餐”和“吾饮汉行”高铁奶茶,这些细节背后,是铁路部门对旅客需求的深刻洞察。从全国来看,无论是北上广深的大站优化换乘流程,还是偏远地区的公益性“慢火车”持续开行,铁路部门始终以“人民需求”为导向,在运力提升与服务升级中找到平衡点。
国庆中秋的假期落幕,但铁路部门的民生答卷仍在续写。从武铁的762.7万人次,到全国铁路的数十亿人次运输量,每一组数据都承载着百姓的团圆期盼与出行向往。未来,随着高铁网络的不断完善、服务举措的持续创新,铁路部门必将以更强的责任担当、更优的服务质量,让钢铁大动脉成为连接民生幸福、助力经济发展的“黄金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