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至上就是百姓最满意答卷)
8月12日的襄阳东站站台,一场突如其来的癫痫发作打破了候车常态。当旅客身体剧烈抽搐、意识模糊的瞬间,站台工作人员没有丝毫迟疑,第一时间用对讲机报告情况,拉开了生命救援的序幕。这迅速的反应背后,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深刻践行,是交通服务者刻在骨子里的责任意识。在公共空间里,每一名工作人员都是安全防线的一环,他们的快速响应,为后续救援赢得了黄金时间。
预案落地的协作力量。为了急救旅客的生命,车站值班员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的指令发出后,站值班干部、公安人员等各方力量迅速集结,形成救援合力。有人拨打120打通生命通道,有人细心擦拭呕吐物维护尊严,有人用包垫护头部防止二次伤害,有人精准实施掐人中急救——分工明确却又默契配合,没有慌乱,没有推诿,每一个动作都紧扣急救流程。这种高效协作,绝非偶然,而是平日应急演练的成果,是制度建设转化为实战能力的生动体现。在突发事件面前,预案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守护生命的操作手册。
细节之中的人文温度。救援过程中,“确保身体舒展、呼吸通畅”的细节,彰显了救援者不仅追求“救命”的厚重,更注重“体面”的过程。对于突发疾病的旅客而言,身体的痛苦之外,更可能有尊严受损的焦虑。而救援者用细致的动作化解这种焦虑,让冰冷的急救流程充满了人文关怀。这种温度,正是公共服务最动人的底色。
从个案到体系的启示。旅客谢先生的转危为安,是一个个具体岗位恪尽职守的结果,更是公共服务应急体系不断完善的缩影。从购票信息快速锁定旅客身份,到与医院无缝对接,每一个环节的顺畅,都离不开背后信息化建设、流程优化、人员培训的长期积累。通过襄阳东站急救旅客的生命启示我们,保障公众安全,既需要“挺身而出”的勇气,更需要“有备无患”的智慧,通过构建更完善的应急网络,让每一次意外发生时,都能有如此高效的救援力量挺身而出。
爱心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襄阳东站的这场生命救援,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担当。它让我们看到,当责任意识融入日常,当协作精神成为常态,当人文关怀贯穿始终,每一个公共服务的角落,都能成为守护生命的坚固堡垒。这,正是新时代公共服务体系交出的合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