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轨延伸处铺就老区人民“幸福之路”

发布时间:2025-07-24 浏览量:57 发布者:周运华

       7月17日下午,“弘扬大别山精神,沿着铁路评湖北”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让人们直面铁路变迁,评说城市发展;触摸高铁历史,感受时代脉搏。铁路、城市和奋斗的人们共同唱响强势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合奏曲。这些凝聚成为见证的特殊意义价值。

       黄冈,这片浸润着红色记忆的土地,曾见证过革命先辈的浴血奋战,也承载着老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一条条铁路在这片红色沃土上延伸、飞驰,不仅重塑了老区的交通版图,更以钢铁动脉的强劲脉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让黄冈革命老区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铁轨破冰,打破老区发展“地理壁垒”。交通闭塞曾是制约黄冈老区发展的最大瓶颈。群山环抱的地理环境,让优质的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让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藏在深山少人知”。铁路的延伸,首先打破的是物理空间的阻隔。2022年4月22日,黄黄高铁的通车,将黄冈与武汉的时空距离压缩至40分钟,让老区全面融入武汉城市圈;京九铁路的提质增效,打通了南下珠三角、北上京津冀的货运大通道。曾经“望山兴叹”的物流困境成为历史,老区的区位优势在铁轨的串联下重新定义——从传统意义上的“边缘地带”,转变为连接长三角与珠三角、贯通长江经济带与京九经济带的重要节点,为后续发展铺就了“黄金跑道”。​

        铁龙赋能,激活老区经济“内生动力”。铁路带来的不仅是速度的提升,更是发展动能的重构。在黄冈,铁轨所至之处,产业活力竞相迸发。依托便捷的铁路货运,大别山深处的茶叶、板栗、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得以“出山路、进港口、销全国”,催生了一批年产值超亿元的农业合作社;围绕铁路站点布局的工业园区,吸引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企业落户,“铁路+产业”的融合模式让“黄冈制造”加速走向国内外市场;红色旅游专线的开通,让黄麻起义纪念馆、七里坪革命旧址等红色地标迎来更多参观者,年接待游客量突破千万人次,带动了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繁荣。数据最有说服力:铁路延伸的这几年,黄冈市GDP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近10%,钢铁巨龙正以实实在在的赋能,让老区经济跑出“加速度”。​

       铁轨暖心,铺就老区人民“幸福之路”。对于黄冈百姓而言,铁路的意义更体现在日常的获得感中。过去,山区群众出山赶集要辗转数日,如今绿皮火车“站站停”,票价低廉、班次密集,成为乡亲们“家门口的公交”;曾经,学子们赴武汉求学要凌晨起身赶长途汽车,现在高铁“公交化”运营,周末回家成为常态;在外务工的乡亲们,以前扛着大包小包挤火车,如今“点对点”务工专列直达厂区,行李再多也不怕。铁路部门还贴心地为挑担卖货的果农设置“绿色通道”,为行动不便的旅客提供全程帮扶,这些细节里的温度,让“出行便利”有了更具象的诠释。从“走得了”到“走得好”,铁轨延伸的方向,正是老区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方向。​

       从革命年代的“红色通道”到新时代的“钢铁动脉”,铁路与黄冈老区的故事,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铁轨上承载的,不仅是物资与人员的流动,更是老区人民传承大别山精神、奋进新时代的执着追求。随着铁路网络的持续完善,这座红色老区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加速前行,书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河南 付花)